懼字详解

基础属性

拼音
(ㄐㄩˋ)
部首
忄部(左右结构 )

文字编码

统一码
U+61FC
郑码
ULLN
四角号码
96015
笔画数
21画

输入编码

五笔
NHHY
仓颉
PBUG
笔顺编号
44225111251113241112

笔顺规范

异体字
𢡔

意思解释

ㄐㄩˋ

基本解释

恐懼;害怕。《説文•心部》:“懼,恐也。”《廣韻•遇韻》:“懼,怖懼。”

戒懼。《正字通•心部》:“懼,戒懼。”

恐嚇;威脅。《易•繫辭下》;“危以動,則民不與也;懼以語,則民不應也。”

病。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懼,病也。”

通“瞿”。驚慌失措貌。《集韻•遇韻》:“懼,無守皃。”

详细解释

1.形聲。从心,瞿聲。本義:害怕,恐懼。

2.同本義。

,恐也。 《說文》是以舉天下之人,皆恐振動惕慄,不敢爲淫暴。 《墨子 · 尚同中》楚兵,自 秦歸。 《史記 · 屈原列傳》夫大國,難測也,有伏焉。 《左傳 · 莊公十年》故有知非以慮是,則謂之 《荀子 · 解蔽》喜怒哀愛惡欲。 《禮記 · 禮運》勇者不 《論語 · 子罕》

懼思(因恐懼而慎重考慮);懼選(害怕獲罪);懼高症(心理學名詞。身處高處所產生的過分恐懼反應,不敢往下看、雙腿發軟、顫抖或暈眩等)

be afraid of; dread; fear;

3.[形]∶驚慌失措的樣子。

聞叔孫通之諫則然,納 曹相國之對而心說。 《漢書 · 惠帝紀贊》

frightened out of one's wits;

4.恐嚇。

危以動,則民不與也;以語,則民不應也。 《易》圍徐以 吳。 《左傳 · 昭公十二年》

threaten;